- 时间维度:
- 明
- 地区维度:
- 龙湾区
- 古道功能:
- 民间古通道、驿道
- 保护等级:
- 重点
- 县域内起止点:
- 起点是坐落于此的茅竹岭下道院,止于状元茅竹桥
- 地点:
- 位于龙湾区状元茅竹桥东面,与瑶溪街道白楼下村西交界
- 古道规格:
- 全长约0.6公里,宽约1.6-2.2米
- 建设年代:
- 建于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
- 海拔:
- 21米
- 走向:
- 东西
- 古道构筑材料:
- 条、块石、路白楼岭南水泥公路
茅竹岭古道是横穿大罗山的古驿道,东西走向,条石板铺就,是永嘉盐场(建于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通往温州城内的主要通道。
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茅竹岭又名丁公岭,宋代八行丁廉夫所居,有禅寺。茅竹岭海拔约100米,位于龙湾区状元茅竹桥东面,与瑶溪街道白楼下村西交界,北临瓯江,南与前岩山交界,西靠茅竹桥和茅竹山。它就像巨大的屏障,蜿蜒而向东北。据志书记载,此山是温州历代重要的海防基地,康熙初年筑城驻防。山坪有平山寺、茅川精舍、便止亭遗址、碑刻、海防哨所、海军信号台、炮台遗址等古迹。周围植被深厚,气候宜人,因多植毛竹而得名。明王瓒过茅竹岭时曾咏道“茅竹岭西千树竹,繁阴如盖坐多时”。
永嘉盐场的开发,造就了千年驿道茅竹岭的辉煌。通过这条千年驿道走进历史的,不但有步履沉重的盐夫、行色匆匆的商旅,还有满腹经纶的农家子弟。他们怀着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寒窗苦读从茅竹岭走向省会、京城,走向天地广阔的山外世界。自明清以来,从茅竹岭走出了一批批名臣政要、文人大儒,如王瓒、张璁、项乔等,光是蛰居英桥的王氏一族,就出了十三名进士。
古道不长,约六百余米,由白楼下太阴宫门前张老祠宫丁仙岭上山,石板路,宽2.2米,坡不陡,上岭原石阶一百九十七级,年久破损补修后有一百八十五级。
古道起点是坐落于此的茅竹岭下道院(俗称领脚下杨府殿),该院始建于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此间曾经兴替,历尽风雨沧桑,文物古迹破坏失踪,现仅存玄壇财神经碑记残块(现已重刻),主殿供奉杨府王(神显十方,民间有杨府买树兴庙、订戏闹春等传说)。自前住持周大仁宗师(1985年)进堂开展道教活动以来,香火日旺,十方信众慕名而至,香客遍及瑞安、永嘉、洞头、鹿城、瓯海、天台等地。
短短的六百米古道,浓缩的却是历史的精华。踩着镌刻着沧桑的石条阶梯行进百余步,来到岭背一处平地,面前便是平山禅寺(平山寺),建于清嘉庆元年(1801)。因寺在茅竹岭背山坪而得名。该寺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寺后进西侧墙壁上立有古碑二方。近年,因开展佛事活动,在寺后扩建了部分建筑。寺院面对青山,左右交通便利,沿后小山岭而上,俯看江水滔滔,足以使人襟怀开阔,心旷神怡。
经平山寺、茅川精舍(岭北)、性空亭、缘起亭(岭南),西行至茅竹桥,岭背平缓,舒坦,岭西基本保持原状。古道条石阶梯镌刻着组组花纹,有锯齿状、波浪状、鱼鳞状,还有回形、棱形、云形等,一级台阶一个样,密密匝匝,粗犷古朴。沿古道下行,各种树叶铺地,成了天然的毛毯,每段路都如同仙境般。古道西边,数不清的古树名木绵亘成廊,遒劲苍老,绿阴匝地。
现如今,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古道茅竹岭再也没有昔日游人的喧哗和那种由永嘉场人前往状元茅竹桥赶坐河轮的热闹场景,更没有小贩的吆喝,只有古道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静静地诉说那曾经的繁华喧嚣。
茅竹岭古道示意图
茅竹岭古道1
茅竹岭古道2
茅竹岭古道3
茅竹岭古道4
茅竹岭古道5
茅竹岭古道6
茅竹岭古道7
茅竹岭古道8
茅竹岭古道9
茅竹岭古道10
茅竹岭古道11
茅竹岭古道12
茅竹岭古道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