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维度:
- 未知
- 地区维度:
- 瓯海区
- 古道功能:
- 栈道
- 保护等级:
- 重点
- 县域内起止点:
- 起五美园,至龙脊止
- 地点:
- 位于瓯海区茶山境内大罗山西麓
- 古道规格:
- 全长约4.2公里,路宽1.5-3米
- 建设年代:
- 不详
- 海拔:
- 512米
- 走向:
- 东西
- 古道构筑材料:
- 条石
大罗山龙脊古道,位于瓯海区茶山境内大罗山西麓,全长约4.2公里,东西走向,路宽1.5-3米,其中石竹至龙脊为新建的木栈道。起点海拔22米,终点海拔512米。
该古道起于五美园景区入口,沿卧龙峡谷,经龙王寺水库、石竹村至龙脊,沿途有实际寺、五美园、洪岩殿、龙王寺、红枫群及龙脊等著名人文自然景观,终于大罗山著名景点“龙脊”,也因此而得名。整条古道由洪岩岭、金锁岭、大鹏岭、老鼠梯岭及龙脊木栈道组成。龙脊古道原为石竹、光岙至茶山,及龙湾区瑶溪经香山寺至瓯海区茶山的重要通道,现已成为大罗山登山健身步道之精品线路,每逢周末游人如织。
大罗山,古名泉山,刘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山北有泉,天旱,此泉不干,故以名山。”大罗山位于温州城区东南方向,山势连绵,岗峦起伏,西面为水网平原,东面为滨海平原,与三垟湿地共称为温州绿肺。清光绪《永嘉县志•叙山》记载:“大罗山,在城东南四十里,东北枕海,广袤四十里。跨德政、膺符、华盖三乡及瑞安崇泰乡。顶有大湖,湖有岩山之峰曰”。“其东谷之水引为姚溪(瑶溪),入永宁江;西谷之水引为杜岙溪,入慈湖;北麓有信岙岭、丁岙岭、马鞍岭,俱通永场(今永强);西麓则瑞安之仙岩,山多奇胜,古称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也。”茶山系大罗山一脉,东起洪岩山,南至仙岩,西迄南柳,北达丁岙,海拔626.4米。以产茶得名。
大罗山1998年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占地117平方公里,以原始山石、高山湖泊、庙宇古迹等为主要观光要素。大罗山上古道密布,风景秀丽,是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乐园。2011年,依托这些古道建成大罗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总长度100公里。龙脊古道因此也被纳入到了登山健身步道系统范围,其中石竹村至龙脊全程铺设木栈道,已成为历史古道发挥新作用的典范。
从茶山沿卧龙路一直前行,可至位于五美园景区入口的古道起点。卧龙路沿卧龙峡谷下游的溪流,蜿蜒前行,路侧不时可见参天的大榕树。卧龙路位于茶山街道茶山村,因沿古老的卧龙溪延伸而得名,是通往大罗山的必经之路,也是茶山风景名胜区的主入口。卧龙路沿途,有天灯桥、圣旨亭、一涉园、茶山洞桥头、忠诚树等著名人文景观。
“天灯桥”横卧在卧龙河丁字型交叉口上,这里曾是茶山通往瑞安的水上交通要道。卧龙河在这里形成直角转弯,往来船只很容易发生碰撞事故,所以人们每当夜幕降临时,在桥头高挂灯笼,为往来船只照明。高悬的灯笼远看像是天上的灯光,人们故名为天灯桥。
茶山洞桥头离天灯桥不远,是卧龙路最热闹的地方,洞桥南北横跨卧龙溪,为单孔石拱桥。1958年洞桥突然塌毁,1959年国庆10周年重建。重建设计由茶山当地农民、小学水平的王嘉松负责。他按照洞桥原形设计,计算花岗岩条石所需数量,交付开采。洞桥建成后,条石刚好仅剩半条,精确程度让人赞叹。50年前设计时,王嘉松根本没有考虑到洞桥会通汽车,而今天桥上车水马龙,洞桥丝毫不受影响,这也是奇迹。拱形石桥在温州现在已不多见了。桥头的樟树和榕树和着800余年的历史,至今枝繁叶茂。浓阴蔽日。
从洞桥头往东,就是横巷街口。这里原有圣旨亭一座,是古代朝廷为了褒奖“中和堂”项士武、项士斌兄弟行善积德之事而立。项氏在茶山是大户殷实人家。每遇荒年,项氏兄弟就会在路口赈粥行善。而且还要仆人上楼观望,谁家的烟囱没有冒烟,他们就会叫仆人把粮食送一点过去。因他们知道,有些人碍于面子,宁饿肚子,也不会前来取粥充饥。项氏兄弟此举在当时传为佳话。
紧邻洞桥头,是明清温州十大名园之一 “一涉园”遗址。“一涉园”是清代名士徐日久(1637-1708)所建的私人花园。当时文人墨客常常在此聚集,吟诗作画。如今的花园路,就是因“一涉园”而名。
忠臣树。从中和堂往东不远处,是方岩下板桥头。板桥建于南宋淳熙丁未年,重建于康熙年间,桥头的大榕树是当时百姓为纪念吴表臣而栽。吴表臣(1084-1150年),永嘉人,南宋建炎四年任监察御史,力主抗金,被秦桧陷害罢官, 1150年病逝,墓葬茶山。当时百姓在吴表臣下葬之日栽下此树,虽经近千年,仍然郁郁葱葱。人们称之为“忠臣树”。
龙脊古道共两个入口,分别是五美园入口和洪岩殿入口,在龙王寺水库汇合。五美园入口是大罗山登山健身步道的主入口。五美园又称五美院,由实际寺、逆川墓、顾公洞、卧龙潭和摩崖题刻组成。从五美园入口至实际寺,这一段山岭名为金锁岭,宽约4米的条石台阶路,粗糙的石阶就地取材。
在五美园景区北侧,沿上山古道前行不远,即是实际寺,五美景园重要的一景。实际寺始建于元,兴于明,清光绪廿七年(1902)毁于火,次年重建,共三进。据载,明代高僧逆川,名智顺,瑞安陶山人,在湖岭何山寺出家后,曾在实际寺修行。寺后有顾公洞,相传为明礼部尚书顾锡畴隐栖之处,深一百三十余米,洞口上方刻有“顾公洞”三字。
过实际寺约10分钟路程,可到达罗丰古村。古村口,有岔路右行,可通往潘山、盘垟等地。罗丰古村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石头村,村内房屋墙体、房梁大都以大罗山原生的块石、条石筑成。现村民大都已经搬下山,只留下空荡荡的石头房子。村内的道路,也都是整齐又略带粗糙的块石筑成,干净利落。
穿过古朴的罗丰古村,古道在龙王寺水库大坝与洪岩殿出发的大鹏岭会合。龙脊古道的洪岩殿入口,位于茶山一条名叫“飞凤里”的古巷子尽头,不熟悉茶山老街路况的游客,不易找寻。从飞凤里至洪岩殿的古道,长约200米,名为“洪岩岭”,1996年重修,粗条石构筑,宽约6米。从洪岩殿至龙王寺水库,长约750米,名为“大鹏岭”,重修于2003年,粗条石构筑,宽约2米,途中有庆云亭。龙王寺水库,因水库后峡谷口的龙王寺而得名,在龙王寺大坝,向西可观茶山及大学城全景,向东可见龙王寺及寺后的卧龙峡谷。
老鼠梯岭就位于龙王寺后的卧龙峡北侧,因陡峻难行而得名。历来是茶山至石竹、光岙、香山寺等地的必经之路,过香山寺后继续前行,可至龙湾瑶溪。它沿途枫树成林,风景如画,与同位茶山的京山岭,是离温州市区最近的两条红枫古道。
从龙王寺水库至老鼠梯岭的尽头石竹村,全长1.5公里,海拔上升230米,个别路段比较陡峭。在沿着龙王寺水库边前行不远,有一个小岔路通往卧龙潭。卧龙潭边的巨崖上,有明嘉靖间温州郡守郝守正题的“卧龙潭”三字,另有四处摩岩石刻。在悬崖上还有观音造像一躯。在水库尽头的卧龙潭岔口,古道开始变得陡峭,不过两边的植被也变得更加茂密,参天的红枫古树一路相伴。
老鼠梯岭的尽头是石竹村,石竹村因“龙脊”在最近几年迅速热闹起来,每逢周末这里几乎都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石竹村后新建有木栈道可直达“龙脊”。“龙脊”是大罗山中一处神奇的景观,由23块大小各异的岩石组成,长约40米,宽约5米,高约3-8米,远远望去如一条巨龙的脊椎骨,故名“龙脊”。它位于大罗山的中心位置,是大罗山景区的核心。在过去,龙脊深藏山中,踪迹难觅,只有户外运动爱好者和当地村民才能一睹其风采。2011年,随着大罗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建成,从石竹村新建了一条木栈道,直达“龙脊”观景台,“龙脊”才真正走入市民的视线。
龙脊古道示意图
龙脊古道1
龙脊古道2
龙脊古道3
龙脊古道4
龙脊古道5
龙脊古道6
龙脊古道7
龙脊古道8
龙脊古道9
龙脊古道10
龙脊古道11
龙脊古道12
龙脊古道13
龙脊古道14
龙脊古道15
龙脊古道16
龙脊古道17
龙脊古道俯视1
龙脊古道俯视2
龙脊古道金锁岭
龙脊古道罗丰古村
龙脊古道罗丰古村古门台
龙脊古道罗丰古村及龙王寺水库
龙脊古道卧龙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