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它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东晋山水诗鼻谢灵运、宋代诗人王十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温州古道留下足迹。
古道,作为古道交通的主要通道,一度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据《温州市交通志》考证,温州历史上第一条古道建于公元前221年,开辟了当时温州唯一一条与其他地区相通的道路。此后,千百年来,一条条古道因人们的各种需求被渐次开辟出来。
温州古道众多,风格迥异,各具风情。其中有被称为“江南少有,存之不易,堪称佳景”的文成红枫古道;有始建于唐朝,具有千年历史的泰顺天关山古道等,它们记载着斗转星移的年代岁月,记载着温州人历经沧海桑田的故事。
古道还与宗教文化、商贸紧密相联,是传递民风民俗、商人通商的纽带。瑞安的圣井大路便是一条以人们上山祈福求愿为主开辟的通道;平阳大岭古道上的小关隘,在民国时期,对过往古道上的商人有着稽查征税的功能,对研究古代平阳与瑞安两地社会经济往来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佐证。古道上众多的文化遗存,显示古道各个时代的历史气息,给古道增添了几丝神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温州古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毁。那些被磨得光滑的青石古道,或是被公路完全覆盖、或是部分截断、或是被改造成水泥台阶路面,失去了应有的古韵;还有些古道,因为长期无人行走,少了脚力的滋养,已变得寂静荒凉,杂草丛生。
温州古道,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已成为历史,然而,古道所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却是一笔璀璨的文化遗产,因此,对温州古道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和整理,深入挖掘古道的历史渊源、风情典故、沿途村落等现状与特色,建立古道资源库,不仅见证温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更是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兴衰,对研究温州古代文明传播、民间交流、社会变迁、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更具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温州市除洞头县外的10个县(市、区)共有古道570条,计3016.9公里,其中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保存完整,历史文化悠久、影响大、有修复和开发价值的重点古道,共有128条,长度达835公里。本数据库选取温州古道城区部分为主体,其他县(市、区)古道将逐步持续更新完善。
温州城区(包括鹿城、龙湾、瓯海)古道主要集中在瓯海和鹿城西、南方向及大罗山一带,不少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其中瓯海天长岭古道是古代温州陆路的北大门,是通往京城的官马大道,是泽雅纸山的门户。
一、鹿城区重点古道约有14条,计61.1千米。其中11条分布于藤桥镇,3条位于仰义街道。这14条古道均为宋以后建造,多为东西走向,用条石(卵石)铺成。古道所经之处建有供歇息的驿站(亭)、桥廊,亦有宗教建筑。在现存的古道中,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保存完整,并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
二、龙湾区重点古道约有15条,共计58.6千米。古道分布在瑶溪、永中、状元街道辖区内,多为条石路、乱石路或泥路。龙湾境内山少而低且秀丽,古道纵横交错,因平地古道大多已被公路所更替,现存的古道多为乡间便道。龙湾古道是永强一带百姓出入求学、经商、探友的通途之路,也是联系整个大罗山东片山岭、古村的通道,风光与人文相得益彰,交映生辉。
三、瓯海区重点古道约有71条,共计239.7千米。其中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和开发价值的主要古道15条,区内古道纵横,其主要干道一横三纵,区内“泽雅纸山”“上河乡”“下河乡”三在地理区块与古道紧密相连共同组成了瓯海区古代陆路的交通网,承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让我们本着保护古道,传承文明的心境,一起去体验那散落在瓯越群山之间古道的无穷魅力吧!